北京湿疹医院医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16.html断奶,对于宝宝和妈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很多宝宝在断奶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下降、消化系统问题,甚至总是生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想要避免宝宝断奶期生病,找准原因是才好对症下药。
断奶时机不当
1、断奶季节不合适
断奶的季节选择是有所讲究的,在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断奶更容易让孩子生病。因为夏季太热,宝宝出汗多,汗液中除水分外,还有大量的氯化钠,而氯化钠中的氯离子是组成胃酸必不可少的物质,随着汗液的排出,宝宝体内氯离子减少,胃酸相应地也会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导致宝宝食欲减退,饮食量减少,从而也影响了营养的摄入,既容易出现消化问题,也使得宝宝抵抗力下降,更易生病。
而冬季又太寒冷,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宝宝本来就容易发生伤风感冒、急性咽喉炎等疾病,断奶意味着改变了宝宝的饮食习惯,宝宝肯定会在一段时间内不适应,在冬季断奶,更容易造成细菌或病*的乘虚而入。
预防措施:
宝宝断奶最好选择在气候适宜的春秋两季,当然,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可作一些灵活处理。比如宝宝到了要断奶的时机,季节也正合适,但是宝宝却突然生病,或者本身就体弱多病,建议还是要延后断奶的时间。
2、断奶年龄不合适
通常宝宝在半岁时会出现一个厌奶期,加之有的宝妈以为,母乳喂到六个月后就没有什么营养了,又已开始添加辅食,所以就认为可以给宝宝断奶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过早断奶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由于宝宝月龄比较小,能添加的辅食种类还比较单调,此时奶类还是主食,断奶后宝宝可能明显消瘦,发生各种营养缺乏症,体弱多病。
而太晚断奶也不好,断奶越晚,婴儿恋乳的心理越强烈,可能只爱喝奶而不愿吃辅食,以致造成消瘦、营养不良、多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此外,长期喝夜奶也会影响宝宝睡眠质量,并且患上龋齿的风险也会增加。
预防措施: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口粮,美国儿科学会建议至少母乳喂养到1岁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好持续到宝宝2岁,欧美国家基本都是倡导“自然离乳”,大部分都是在宝宝2岁左右断奶。
而国内妈妈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无法坚持到自然离乳,那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关于多大可以断奶,这个并没有硬性的月龄规定,但是尽量不要早于6月,建议在宝宝1到2岁期间循序渐进断奶。
宝宝免疫下降
断奶对宝宝的免疫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宝妈发现,长期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旦断奶,就会有食欲不佳、身体消瘦、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的情况出现,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母乳营养未能跟上
断奶前,宝宝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母乳,母乳中除了含有宝宝成长所需的营养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免疫性物质,比如乳铁蛋白,它是是母乳中的核心免疫蛋白,在机体免疫防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帮助婴幼儿抵抗细菌、病*等有害微生物,促进胃肠道内的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繁殖,保护肠道健康,增强宝宝抵抗力。
断奶后,宝宝从母乳中获得的免疫活性物质下降,再加上在日常饮食中,很有可能出现营养摄入不均衡、营养断层的情况,导致宝宝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感冒生病。
预防措施:
断奶不等于不再喝奶,而是意味着宝宝不用依赖母乳,能够从其他食品中获得足够营养了。奶类是蛋白质、钙等营养元素的极佳来源,就算已经离乳,还是要给宝宝喝奶粉、牛奶、酸奶等奶制品,以保证营养摄入,此外,如前面所说,乳铁蛋白是宝宝抵抗力的重要来源,可是牛乳中的乳铁蛋白含量却非常低,建议给孩子准备口感清淡不易上火,并添加有乳铁蛋白的配方奶粉。
2、辅食不易消化吸收
母乳营养丰富,脂肪颗粒小,容易被宝宝消化吸收,因此我们会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很少出现便秘腹泻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断奶期间,宝宝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如果辅食添加不当,比如辅食添加初期,宝宝的消化能力还比较弱,如果一次喂养的食物量过大,或者食物性状过硬、过粗等,便会导致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预防措施:
在给宝宝选择辅食的时候,除了要营养丰富,还要便于消化吸收。6个月后就要逐渐添加辅食,宝宝的第一口辅食应是精细的谷类食物,最好是不易致敏、易消化的强化铁婴儿米粉。
辅食添加要遵照由细到粗、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可咀嚼的软固体食物,最后转为固体食物为主。此外,辅食添加的量也要根据宝宝的消化道成熟程度来准备,循序渐进,让宝宝的胃肠道适应后再加量,由此缓解并避免消化不适。
3、活动量不足或过度
1岁以后的孩子往往已开始独立行走,活动量明显增加,而运动量不足,不仅会影响宝宝身体发育及抵抗力,还会影响感觉统合能力、智力的发展,适当运动能提高宝宝体内免疫细胞的活力,让宝宝少生病。但是,运动过度却对身体有害,使具有杀伤病原体的白细胞的寿命缩短,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
预防措施:
良好的体魄是宝宝适应断奶后生活的关键。适量的户外运动能促进宝宝的内循环和内分泌,提升身体各器官的性能,从而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所以,无论在什么季节,爸妈都要鼓励宝宝保持适当的运动锻炼。1-2岁的宝宝,可以主要锻炼他走路、跑跳、蹲下再起、上下楼梯等运动技能,2-3岁的宝宝应尽量提供安全、宽敞的场地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比如踢球、坐滑滑车、扭扭车、推纸箱等游戏。
断奶方式不当
断奶过程可以称之为第二次的“母婴分离”,宝宝在断奶期间通常会产生不适,如果断奶的方式方法再不合理,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上带来伤害,身体上也容易患病。比如有的妈妈觉得长痛不如短痛,为了快速断奶干脆自己躲起来,或是把孩子送到奶奶家一周,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宝宝在断奶期本就更需要妈妈的安抚,强制性的分离会破坏孩子安全感,纵然断奶成功,也不利于宝宝心理健康。
还有的妈妈听从老一辈的方法,往乳头上涂辣椒水、牙膏、紫药水等刺激物,让宝宝受不了从而不敢再吃奶,这种断奶方式也是千万不可取,这不仅会伤害婴儿的口腔粘膜,还可能会让宝宝对所有进嘴的食物产生惧怕。
还有是在给宝宝断奶时很优柔寡断,孩子一哭就心软,又重新给孩子吃奶,过几天再突然断奶,如此反反复复,不但断奶困难,还会让妈妈和宝宝的情绪都变得焦虑,让断奶难以进行下去。
预防措施:
断奶不是说断就断,而是要有准备、有计划性地逐步减少奶量,前面说了应当避免的错误方式,下面就说说应该如何科学地断奶,帮助宝宝顺利度过断奶期。
①循序渐进断奶
给宝宝断奶一定要有计划、有耐心,可以先逐步减少哺乳次数,从最不重要的那顿开始,改用奶粉代替,如果宝宝能适应,隔几天再减少一次,先替换掉白天的哺乳,夜奶比较难断,就留在最后来攻克。
如果宝妈觉得直接替换掉一次哺乳很困难,那么可以先延长哺乳的间隔时间,但减少哺乳的时间,比如以前隔2个小时喂次奶,每次大约喂10分钟,那现在就隔三四个小时再喂奶,每次喂7分钟,直至完全替换这次哺乳。
②适应奶粉奶瓶
断奶不等于不喝奶,而是用配方奶或辅食代替母乳,断奶后除了正餐和辅食,每天要保证-毫升的配方奶供应。断奶前一定要确保宝宝能接受奶粉,不然突然断奶,宝宝又不肯喝奶粉,就会造成营养断层。
关于训练宝宝接受奶瓶,日本育儿专家松田道雄就曾建议过,从宝宝2个月起,妈妈就可以每天吸出一些母乳,用奶瓶喂养一次,帮助宝宝提前适应。此外,宝宝能否接受奶瓶,重点是看它的奶嘴,尽量选择仿母乳实感的奶嘴。
③戒掉夜奶习惯
9个月以后的宝宝基本不再需要夜间进食,所以既是为了减轻爸妈的负担,也是为了宝宝拥有更好的睡眠,断夜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不要养成奶睡的习惯,宝宝睡前一两个小时,可以喂些辅食,以免夜里因为饿醒来。
宝宝夜里醒来哭闹,如果确定不是因为饥饿,而是因为习惯了喝几口奶再睡,那么可以试试用奶瓶喂点水,或者用轻拍抚摸的方式代替夜奶。入睡前,也可通过安抚玩偶等方法,给予宝宝安全感,让宝宝睡得更香。
④科学添加辅食
想要顺利断奶,必须要保证宝宝日间营养摄入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就是说断奶前宝宝就能很好地接受辅食,做到营养均衡,以免现断奶后有营养脱节的情况,此外,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通过餐椅、专属餐具等培养宝贝进餐兴趣,降低宝宝挑食、不爱吃饭的概率。
不良情绪影响
断奶期对宝宝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心理上的影响,断奶期间许多宝宝都会出现情绪波动大的情况,比如烦躁、哭闹不止,有的宝宝持续时间比较长,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也会导致宝宝容易患病。
预防措施:
①缓解宝宝焦虑
断奶不仅是喂养方式的改变,更是一个心理发育过渡期。宝妈要明白,宝宝正在经历一个他很不乐意的转变阶段,宝宝难免会哭闹,所以断奶期要给予宝宝更多的关爱和安全,多多陪伴宝宝,安抚宝宝情绪。
当宝宝想吃母乳时,尽量用讲故事、玩游戏等更有趣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和宝宝共读一些跟断奶相关的绘本,帮宝宝做好心理建设。此外,还要让爸爸有意地参与到照顾宝宝的活动中来,减少宝宝对妈妈的心理依赖。
②避免情景触发
断奶后,妈妈不要在宝宝面前换衣服,不要和宝宝一起洗澡,不要让宝宝看到妈妈的乳房,以免勾起吃奶的欲望。同时尽量远离会使宝宝想吃奶的环境,比如不要把宝宝抱在怀里喂食,而是让他学会坐餐椅自主进食。此外,也可以多带宝宝出去走走,新鲜的地方能有效吸引宝宝注意,让他忘掉吃奶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