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小孩咳嗽咳痰导致气管炎症状
TUhjnbcbe - 2024/2/22 16:45:00

 冬天是咳嗽高发期,患者应当认清咳嗽元凶,对症下药。由于未被及时清除的痰液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诱发再次感染。因此,对于有痰咳嗽,要及时使用祛痰药,切忌滥用抗生素。一直以来,感冒咳嗽就是临床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近年来,大气污染等因素也让咳嗽这个问题日渐严峻。据数据报告近七成受访者存在用药不及时的情况;仅40.8%的受访者知晓有痰咳嗽的真正元凶为痰液。


  不同的咳嗽、咳痰


  


  1、晚上咳,有痰


  这种情况还可以细分成三种,一是刚上床半小时内就开始咳,坐起后有所缓解,多由鼻涕倒流刺激咽喉引起,如过敏性或非过敏性鼻炎,以及急性、慢性鼻窦炎。二是晨起和晚上睡前咳嗽较重、有痰,或伴有喘息发作,多病程较长,反复加重,此时应考虑慢性支气管炎的可能。三是睡到一半突然胸闷、喘不上气、咳嗽不止、有带血丝的痰液等,这很可能是心衰所致,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2、不定时咳,有痰


  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作祟”的表现,有长期吸烟史或有与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经常咳嗽、咳痰、气短的人,应及时做肺功能检查。若除反复咳嗽、咳痰外,还出现突然消瘦,伴随胸闷、哮鸣、气促,发热,声音嘶哑,应警惕肺癌。


  3、半夜咳,无痰


  入睡约1—2小时后突然剧烈急咳,伴随胸闷、胀气、口干口苦、声音沙哑等症状时,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所致的咳嗽。胃食管反流典型的症状是烧心、泛酸,食管外症状就是慢性咳嗽、喉炎、哮喘、声音嘶哑等,因此泛酸伴咳嗽应考虑此病。此外,如果睡眠中突然咳嗽不止,像被呛到一样,且睡眠浅、噩梦多,可能是上呼吸道阻塞综合征,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关,可到睡眠专科确诊。


  4、白天干咳,无痰


  


  慢性咽炎患者会因为黏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在晨起引发较频繁的刺激性咳嗽,常无痰或有少量分泌物咳出,并伴有恶心感。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咽部发痒、灼热、干燥、微痛及异物感等。


  长时间咳嗽、咳痰变成慢性气管炎


  小儿抵抗力较弱,冬季时节出现感冒咳嗽是常见的现象,专家介绍,如果感冒得不到科学的护理,炎症向下蔓延,就会演变为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如果小儿长时间的感冒就要警惕支气管炎的威胁了。


  支气管炎食疗方法


  支气管炎是细菌或病*入侵气管引起的咳嗽,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往往特别厉害,有些严重的宝宝还会咳个不停,非常难受。


  莲子、百合、花生、芸豆、薏米、枸杞、红枣各一小把,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煲2个小时,煮至所有食材软烂即可。冬天,在这个汤里加一小把米作为日常保健的粥品食用也是很不错的。


  内伤久咳食疗方法


  内伤咳嗽指长期的、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或是因感冒发烧引起的咳嗽,虽然感冒发烧的症状已消失,但咳嗽却一直好不了。反复咳嗽的宝宝由于使用消炎药和止咳药较多,胃口较差、没有食欲,舌苔几乎是白苔。因此父母首先要调理宝宝的脾胃,提高宝宝的身体素质。具体食疗法如下:


  1、山药水


  用怀山药10克,加适量水,煮半小时左右给宝宝喝,效果特别好。喝山药水时,妈妈要特别注意一下,这里用的山药不是菜场买的新鲜山药,而是药店卖的干品,这样的干品补脾效果才好。


  2、红枣+白果


  此方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食用。取红枣3粒、白果2粒放入小锅中,加上大半碗水,中火烧10分钟即可。每晚临睡前给宝宝服用。红枣性温、益气补气,健脾胃;白果性平敛肺气,定咳喘,并有固肾的作用,所以对一些久咳不愈、反复感冒、咳嗽、发烧的患儿很有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治疗遗尿症。需要注意的是,白果有一定*性,使用时,量一定要掌握好,只限于2粒。


  3、核桃+芝麻+红枣+蜂蜜


  核桃仁半斤,黑芝麻2两,红枣半斤,把它们碾碎后放入大碗中搅拌均匀,再放入1饭勺蜂蜜、3饭勺水(由于蜂蜜难搅拌均匀,所以可先将蜂蜜和水在火上加热)。把大碗加盖,放入大锅中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40分钟即可。每天早晚给宝宝吃一勺。此方最适合儿童服用,不但能治小儿久咳、支气管炎、哮喘,而且对小儿的便秘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此方如果长期食用的话,能增强宝宝的体质。


  咳嗽期间,务必严格控制饮食,拒绝鱼虾、海鲜等各种易发的食物,牛肉、羊肉也要少吃。以清淡的饮食为主。日常注意室内通风,不要给宝宝穿太多、盖太厚,引起肺热咳嗽。季节干燥时要保持室内湿度。

 一、风寒咳嗽
  1、蒸大蒜水: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一粒冰糖,半碗水,加盖隔水蒸,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蒸15分钟。晾温热后让宝宝喝水,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孩子也愿意喝。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孩咳嗽咳痰导致气管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