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具有清热解*,泻火解*,清上泄下之功效。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方歌凉膈硝*栀草翘,薄荷*芩合成方,上焦火攻下焦热,清上泻下效力彰
组成川大*朴硝甘草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去梗*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半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药量随病情酌加减。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热证(上下二焦热证)。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咽痛吐衄,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脉数。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方论
膈,即横膈膜,由此分胸腹腔,为心肺与胃肠的分界。中医认为膈的作用可以遮膈胃肠消化饮食所产生的浊气,不使浊气上熏心肺。
《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今上、中二焦邪郁生热,热聚心胸,则见烦躁,热灼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则见口渴,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则见便秘溲赤,燥热上冲,故见面赤唇焦;热聚胸膈,郁而不畅,则胸膈烦热,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鼻为肺窍,龈属胃络,肺胃热盛.上循经窍,则有咽喉肿痛;上焦邪热亢盛烁津,则见舌红、苔*、脉数之象。治当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凉膈散治疗病位,有人称为上中二焦,有人称为上下二焦,根据组成有大*、朴硝,则以泻下焦热为主;再根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则属下焦热证,所以确立病位以上下二焦比较妥当。大*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故也有医者认为上中二焦。
邪郁中上二焦,生热化火。烦燥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咽痛吐衄,胃常热结,大便秘结或不爽。
有的说它胸膈郁热,胸膈郁热是偏上了,所以在中上二焦,是一种郁热,所以用这个方的标准,不必要明显的身热,可以有发热,也可以不发热,蓄聚在局部之热,从中医的热形式,从症状反映出来,并不是单从体温。那热郁之后,有可能化火,热郁在胸膈,它化火就向上可以到头面,所以说邪郁中上二焦,生热化火。而表现出来的证候,热郁胸膈,胸膈烦热,这是常见。
化火向上,可以引起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这个上部不仅是热,是火了,有一种化火上炎,同时由于胸膈是心所居的部位,所以有一定的热扰心神的表现。如果热邪化火向上灼伤血络,可以咽喉肿痛,可以吐血、衄血。
大便秘结和不爽,是一种伴见症,兼见的症状。在用这个方的一个指针,有没有大便秘结都能用。有大便秘结说明一个热不仅郁于胸膈,有影响到肠胃,胃肠燥热。如果没有大便秘结,凉膈散的使用是一种清上泄下并行。有大便秘结是上下同治,所以从适应来讲,有没有大便秘结都能用。
归纳起来,这是热证郁在局部,可以蕴集成*,同时化火上炎,部位主要是中上。它也是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结合。清上泻下同治。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乃热扰于上,浸淫于下所致。
方中连翘用量独重,清热解*,故药力最强为君;配*芩以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芒硝泻火通便,以荡热于中,共为臣药;薄荷、竹叶轻清疏散,以解热于上;兼有“火郁发之”之义而为佐药;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峻泻之力,又能存胃津,润燥结,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
综观全方,既有连翘;*芩、栀子、薄荷、竹叶疏解清泄胸膈邪热于上;更用调胃承气汤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是以清上与泄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积而设,所谓“以泻代清”,意即指此。
所以凉膈散这个方体现了一种中上二焦热*,从下窍排出的治法。它不仅仅是泻下,它也利水,所以历来把这个方作为“以泻代清”治法的一个代表性方剂。以泻代清,釜底抽薪。从宋以后,到后世很多医家都认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锅水开得很旺的时候,你给它泼点冷水,相当于用点清热、降火方法,清热泻火方法,像三*这一类,但是如果你把那锅水底烧的火撤掉,那个退热更快。
加减化裁
上焦热重,心胸烦热口渴者,重用栀子,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心经热盛,口舌生疮者,加*连、地骨皮以清心热;咽喉红肿痛甚,壮热,烦渴欲饮,大便不燥者,可去硝、*,加石膏、桔梗、山豆根、板蓝根以清热利咽;吐衄不止,加鲜茅根、鲜藕节凉血止血等。
禁忌服用本方得利下则停服,以免损伤脾胃。阴虚火旺者,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重要文摘
成方便读:以大*、芒消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
《医方集解》: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古方选注》:薄荷、*芩,从肺散而凉之;甘草从肾清而凉之;连翘、山栀,从心之少阳苦而凉之;山栀、芒硝,从三焦与心包络泻而凉之;甘草、大*,从脾缓而凉之;薄荷、*芩,从胆升降而凉之;大*、芒硝,从胃与大肠下而凉之。上则散之,中则苦之,下则行之,丝丝入扣,周遍诸经,庶几燎原之场,顷刻为清虚之腑。
医案精选
郑某,男性,25岁,年8月初诊。
寒战高热,胸闷气促,咳嗽胸痛两天。经过X片及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确诊为重症肺炎。患者体温波动在38.8~40.5°C,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未缓解,家属要求中医治疗。
诊见:高热,胸闷气促,咳嗽胸痛,面红耳赤,烦热多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红赤,舌红,苔*燥,脉滑数。辨证属肺热郁闭,治以清泄肺热。
予凉膈散加鱼腥草15g、石膏30g、杏仁10g、麻*6g。
服用一剂后泻下燥屎坚硬如羊粪,患者自觉胸闷减轻,呼吸平稳,咳嗽减少。继服3剂,体温正常,咳嗽止,精神佳,二便正常。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